什么是糖尿病?

时间:2025-11-19 16:49:13  来源:药食同源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导致。

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其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从而引发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增多趋势。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这是一组病因相对明确的糖尿病,比如某些遗传综合征(如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等)、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亢等)、药物或化学品引起的糖尿病等。不同的特殊类型糖尿病有其特定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例如由药物引起的糖尿病是由于所使用的药物干扰了正常的糖代谢过程,导致血糖升高。

妊娠糖尿病: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妊娠中晚期,胎盘分泌的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如果孕妇胰岛β细胞不能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就会发生妊娠糖尿病。多数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以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由于血糖升高,导致尿糖排出增多,从而引起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症状;多尿引起失水,患者口渴而多饮;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机体缺乏能量,患者易产生饥饿感而多食;而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增加,导致体重减轻。但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起病隐匿,可能仅表现为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非典型症状,或者在健康体检、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糖升高。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感染(如反复的疖肿、痈等)、足部溃疡不易愈合、女性外阴瘙痒等。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引起手足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以及便秘、腹泻、尿潴留等自主神经病变表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引起冠心病、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胸痛、偏瘫、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FPG):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空腹血糖≥7.0mmol/L。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试验前禁食至少8小时,取血测定空腹血糖后,将葡萄糖水在5分钟内饮完,测定2小时后的血糖,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进餐时间,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糖尿病的危害

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在某些诱因下也可发生,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引起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脱水、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多见于2型糖尿病,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患者表现为严重脱水、意识障碍等,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

慢性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可引起脑梗死、脑出血等,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后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导致下肢缺血、疼痛、溃疡甚至坏疽,需要截肢等治疗。

-肾脏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早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逐渐增多,可伴有水肿、高血压,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眼部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引起视力下降、失明。早期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神经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感觉异常等;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胃肠道、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等,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如便秘或腹泻)、体位性低血压、尿失禁或尿潴留等。

-足部并发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甚至需要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

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一般人群,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倡导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保持适当的体重,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等,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采取干预措施。

二级预防:对于已发现的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或糖耐量减低(OGTT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的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干预,以降低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三级预防: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规范的管理,包括血糖监测、合理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并发症的监测和预防。血糖监测包括自我血糖监测(利用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和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等检查。饮食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运动治疗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避免运动相关的并发症。药物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同时要定期筛查糖尿病并发症,如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蛋白检测、神经功能检查等,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及时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管理中各有特点。例如,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家长更好地配合进行饮食、运动和胰岛素治疗的管理;女性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血糖,确保母婴健康;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在管理糖尿病时要同时控制血压、血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要更注重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声明:本文系药食同源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