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压高
一、低压高的定义
低压高也被称为舒张压高,是指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产生的压力)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的舒张压范围一般在60-89mmHg之间,当舒张压持续高于90mmHg时,就可以认为存在低压高的情况。
二、低压高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压高的情况。在性别方面,更年期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舒张压升高的情况相对男性可能稍低,但更年期后女性舒张压升高的风险会增加,与男性逐渐接近。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一般较少出现单纯的低压高,但随着年龄增长到中年、老年,血管壁的顺应性改变等因素使得低压高的发生率上升。对于女性,在青春期到更年期前,雌激素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使得舒张压相对稳定在正常范围,但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管调节功能改变,舒张压升高的概率增加。
(二)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高盐饮食是导致低压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多摄入钠盐会使人体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舒张压升高。例如,长期每天钠盐摄入超过6克,就会明显增加低压高的发生风险。另外,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肥胖是低压高的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激素等物质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引起舒张压升高。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影响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从而使舒张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酒精会刺激血管收缩,同时影响肝脏对脂质的代谢,导致血脂异常等,进而促进低压高的发生。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的代谢能力下降,脂肪容易堆积,血管弹性降低,心脏的泵血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出现舒张压升高的情况。例如,每周坚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人,相比长期不运动的人,低压高的发生率更低。
(三)病史因素
高血压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那么个体患低压高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出现血压调节异常,导致舒张压升高。
其他疾病影响:某些疾病也会导致低压高,例如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和调节功能受损,会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舒张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多,会促进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其中舒张压升高较为明显。
三、低压高的危害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长期的低压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同时,低压高还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和调节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影响血液供应,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存在长期低压高的情况,虽然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发育,长期下来可能为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对于女性更年期后出现低压高的情况,由于雌激素保护作用的丧失,心血管系统受到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
(二)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对肾脏的影响:低压高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长期下去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本身肾脏血管就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在问题,低压高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
对眼底的影响:低压高会影响眼底血管的状态,导致眼底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病变,影响视力。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就差,低压高更容易对眼底血管造成损害,而女性更年期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眼底病变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四、低压高的诊断与监测
(一)诊断方法
血压测量:通常采用诊室血压测量,需要在安静状态下,间隔一段时间后多次测量血压,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低压高的情况。一般需要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其中舒张压≥90mmHg就是低压高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测量血压时需要注意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儿童测量血压时袖带的大小要合适,老年人要考虑血管硬化等因素对血压测量结果的影响。
动态血压监测:对于一些血压波动较大或者怀疑有白大衣高血压(在诊室测量血压高,而在家中测量血压正常)的情况,会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连续24小时测量血压,更全面地了解血压的昼夜节律和变化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低压高以及评估血压的控制情况。例如,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精确地发现是否存在低压高的情况。
(二)监测要点
定期监测血压:低压高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每周至少测量1-2次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的变化情况。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低压高患者,更要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同人群监测血压的频率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血压波动较大,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发现有低压高的倾向,也需要定期监测,观察血压的变化趋势。
关注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血压具有昼夜节律,表现为白天血压较高,夜间血压较低。低压高的患者也需要关注自己的血压昼夜节律,如果出现昼夜节律异常,如夜间血压不低甚至升高,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对于女性更年期后出现低压高的情况,由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律,更要密切关注这一点。
五、低压高的预防与控制
(一)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采用低盐饮食,每天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可以通过减少咸菜、腌制品、酱油等含钠盐高的食物的摄入来实现。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钾、镁等元素食物的摄入,钾和镁有助于促进钠的排泄,对降低血压有帮助。例如,多吃香蕉(富含钾)、菠菜(富含钾和镁)等食物。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保持健康的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之间。
运动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有助于降低舒张压。对于不同人群,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需要适当调整,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选择较为平缓的运动方式;儿童和青少年可以结合学校的体育活动和课余时间的运动来增加运动量。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对于饮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10毫升白酒、30毫升红酒、100毫升啤酒)。通过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二)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等项目的检查。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高盐饮食等低压高高危人群,更要增加检查的频率。例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血压异常等问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女性更年期后,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更要加强健康检查,及时发现低压高并进行处理。
(三)药物治疗(如有需要)
当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有效控制低压高时,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ARB类药物则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来发挥降压作用。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是否有其他合并疾病等进行个体化选择。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能自行随意用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来控制血压,只有在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考虑在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低压高是一种需要关注的血压异常情况,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了解其相关因素、危害、诊断监测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更好地应对低压高,维护心血管健康。
分享到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