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不多也损害心血管!JACC研究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公认的重要风险因素。一项发表于JACC 的研究揭示了吸烟与亚临床心血管损害的炎症、血栓形成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且这些亚临床标志物对烟草暴露量的微小增加也较为敏感。
这些标志物包括炎症标志物(高敏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糖蛋白乙酰化)、血栓形成标志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冠脉钙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和踝臂指数)。
研究结果显示,有吸烟史的参与者,其所有标志物水平均高于从不吸烟者,且当前吸烟者的相关性更强。
在当前吸烟者中,除D- 二聚体外,吸烟强度与其他所有标志物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每天多吸10 支烟,亚临床标志物水平会有不同程度升高,不过20支烟后,标志物水平趋于平稳,而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仍持续上升(图1)。
图1 当前吸烟的吸烟强度与亚临床心血管损害标志物的三次样条曲线
对于曾经吸烟的人,吸烟与所有亚临床标志物均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每增加10包年,标志物水平上升1%~9%,且20包年后这种趋势仍持续(图2)。
图2 曾经吸烟的吸烟包年数与亚临床心血管损害标志物的三次样条曲线
在戒烟方面,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变化,各类心血管亚临床损害标志物水平或风险降低,且不同标志物下降的速度和时间节点存在差异(图3 )。
炎症和血栓形成相关的部分标志物在戒烟后前10 年下降明显,多数标志物在戒烟30年后与从不吸烟者无显著差异,但冠状动脉钙评分在戒烟30年后仍比从不吸烟者高19%。
图3 戒烟时间与亚临床心血管损害标志物之间的关联
研究者建议,监管机构应制定更严格的戒烟政策,在香烟包装和广告中明确标注吸烟危害的剂量反应信息,提高吸烟者对吸烟潜在危害的认知。
来源:Association between cigarette smoking and subclinical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harm. J Am Coll Cardiol,2025, 85(10):1018-1034.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分享到微博